“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记北京铁二中校本培训

发布时间:2014/9/26 10:06:00 访问次数:22036
 

92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利军博士应邀到我校为全体教师作了题为“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主题讲座。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一直是老师们比较困惑的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41.6%的青少年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仅仅39.7%的人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即使是自习课,也只有48.6%的人能集中注意力,超过20%的人“经常走神”。

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一困惑,博士利用了心理学的研究、实验,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讲授了关于“学会、会学和乐学”的新理念,即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大学习观、如何设计自己的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轻松起来。

整场讲座将重点放在了“会学和乐学”,通过三个心理学研究贯穿起来。

研究一:大脑的解释器。博士通过对比正常人和癫痫病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脑成像的不同,对比癫痫病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对自己情绪的解释,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总是要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因,而很多时候这是一种事后归因。在学习上,学生常常也会将自己在学习上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进行事后归因。而这些错误的信念和归因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不是念书的料”、“现在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它们背后的信念是:“学习≈跳板”、“学习≈特技”、“学习≈张本事”、“学习≈痛苦”,如果不能改变学生这些错误的学习信念,也就无法让学生做到“乐学”。而关于如何改变学生的信念,博士为老师们介绍了心理咨询中的叙事疗法,即通过重新叙事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信念转变为积极的学习信念。

研究二:自控力损耗。正如肌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会变疲劳,导致力量下降一样,个体在做了一段需要意志力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控力损耗”。而人的大脑的能量是有限的,降低损耗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习惯,将许多非创造性的工作放到潜意识去处理,从而有更充足的能力应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研究三:习惯的脑机制。通过对比高尔夫专家和新手在打高尔夫球时大脑激活区域的对比图,我们知道当高尔夫专家已经非常熟悉这一套动作时,大脑激活区域很少,而新手由于不熟悉动作,大脑的激活区域非常多。相比较而言,新手大脑消耗的能量自然会比专家更多。在这里,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解释了为什么学习好的学生来到教室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感觉学习痛苦的学生却不能。学习好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启动学习模式要消耗的能量就少,很容易就能进入状态。而感觉学习痛苦的学生在启动学习模式之前,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消耗能量,比如:“感叹学习无用”、“焦虑作业没完成”、“讨厌今天要上的课”等等,自然进入学习模式就要难很多。因此,对学生而言,“会学”的前提一定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座的最后,博士针对课堂设计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小技巧。比如:知识呈现立体化、让知识多与学生自己联系,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更高。布置作业先说不做的,再强调必须做的,可以让大家感觉作业量更少等等。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博士的讲座用心理学的前沿理论解释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困惑的问题,不仅很新鲜,更引发了老师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